但當坐下了預備採訪時,他卻用認真且嚴肅的語氣強調:「正因為造紙業耗用的能源及社會資源成本都相當高,因此我們在利用和改善上特別重視與用心,透過創新技術與設備的導入運用,達到雙贏局面。我們更希望正隆的營運不僅只有在這個世代獲取短暫的營利,更是為了未來長久的利益。」
他更說明以后里廠為例,電力的使用就占了造紙製程耗能的一半以上,也是節能的重要目標;因此在1984年時,正隆就首開台灣造紙業先河,於后里廠設置第一套汽電共生設備,並在1996年於同廠增設第二套汽電共生設備。光是這二套汽電共生設備的發電量總計就可達57MW,降低正隆對外直接購電的需求,而且產生的蒸汽還能供應紙機,使能源自主率與利用率都大幅提高。
正隆在2012年再度於后里廠設置第三套汽電共生設備(G3),並在同一廠前後設置2套69kv 超高壓變電所,全廠電力自發電,並與台電併網。G3發電量可達29MW,使整個后里廠的電力完全達到自給自足外,還有多餘電力可轉售給台電。同時全廠總熱效率更可達55%,比火力發電的40%還高,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較火力發電減少10%以上。
在此汽電共生系統中改用可燃燒生質能的循環式流體化床(CFB)鍋爐,以汽機車的廢輪胎,或在製紙過程中因處理廢水所產生的污泥,還有利用製程中的殘渣製成的RDF-5(固態廢棄物衍生燃料)等做為替代性燃料,減少煤炭燃料的使用量與廢棄物的產生。
而在G3搭配10號紙機(PM10)運轉生產後,連同原有的二套汽電共生設備與五台紙機,使得正隆后里廠可提供近100萬噸的年產能,成為全台最大的,也是台灣唯一百萬噸級的造紙廠。
要能夠確實做到節能,成熟的新設備、製程技術的引進是必須的。但張經理也很務實地說明,當然從管理者的角度,這些投資所費不貲,也因此投資前一定要審慎評估回收效益,才能確保所帶來的節能應用績效是符合企業的長期規劃的。
以正隆耗資70多億元建造的「G3+PM10」生產設備就是最好的例子,在規劃之初就經過詳細的評估及考量,除了盡可能地選用市場上較成熟且具高效能的設備,同時也考慮到製程需求、使用年限、系統升級、投資回報等各項因素,在整體的投資與效益之間取得最大的平衡。
此外,透過即時線上的資訊顯示及電力管控,更可使得整個正隆后里廠的電力能夠適時地調度和卸載保護,讓購電和發電系統發揮最好的效能,因此達到全廠用電最適化。
甚至是在紙機、製漿、汽電空調規劃,採用集中型節能冰水主機,壓縮機與冰水輸送水泵,則採變頻控制產品及系統,來達到節能最大效益。
這些持續的改善與投入,為正隆帶來相當顯著的節電等多重效益,更使得造紙製程效能有所提升。以過去正隆后里廠每個月光是向外購電就需要支出三千多萬元。但在G3正式運轉之後,買電就大幅降低至三百多萬元,售電所得每個月還有近千萬元的收入。雖然這個數字和營業額比起來並不算多,但也突顯出正隆確實地落實了能源的管理和替代能源的妥善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