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1年德國首先提出「工業4.0」概念後,各國競相推出製造業升級的政策計畫,例如美國的「先進製造」、日本的「工業4.1J」、韓國的「製造業創新3.0」以及台灣的「生產力4.0」等。無獨有偶,中國也在今年6月頒布了「中國製造2025」,加上去年10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共同發表了《中德合作行動綱要:共塑創新》,首次將工業4.0納入雙邊合作的課題,令紅色供應鏈的後續發展充滿無限想像,也讓人思考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擊與影響。
另方面,相信所有人都有感,「智能製造」、「物聯網」、「IT與OT的融合」、「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」等成為產業最夯名詞,各界沸沸揚揚地討論著製造業的典範轉移現在進行式。然而走訪業界發現,對導入所謂工業4.0感到懷疑茫然的人不在少數,多數人更對於製造業到底該如何「接上雲端」滿是問號。且讓我們一同從政經、技術與產業觀點思考,找到啟動互聯智造力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