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能源總署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, IEA)以三大情境分析,探討全球能源系統在面臨氣候變遷威脅時的可能發展。其中當各國以溫升2°C為目標,積極落實減排策略下的未來,稱為「450情境」(450 scenarios)。國際能源總署表示,提升能源效率是450情境下最經濟可行的減排選擇(abatement option)。依分析,在2011年到2035年區間,提升能效對OECD國家的減排貢獻可高達42%,在非OECD國家中更上升至54%。
據《2015年能源效率市場報告》(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5)指出,2014年IEA成員國從1990年以來累積的能效提升措施,令整體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102億噸。此外,從日前提交的INDC中也可發現,提升能效是各國政府達成減排目標的主力策略。
另方面,以近年來各國於能效投資的概況來看,全球能源效率市場已然成形。市場需求方為能效投資者,供給方為提供能效改善的個人、企業或政府。雙方藉由參與能效投資活動,達到市場供需平衡。《2015年能源效率市場報告》中,2014年IEA成員國自1990年以來的能效投資省去了5.2億噸油當量的最終能源消費支出,使能源效率被視為一種能源的「虛擬供給」(the virtual supply of energy)。若以佔全球能源需求30%的建築部門為例,2014年的全球能效市場規模可達930億美金,預估年成長率可達3%到5%。
當提升能效不只是基於環境保護的自主要求,而是形成一個具備供需的能效市場時,便對企業界產生了相當的投入誘因。可預期的是將有更多創新技術問世,既有技術解決方案也將更趨成熟,市場價格越來越符合成本效益,而政府補貼也可望逐步淡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