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領域的低壓馬達,不像高壓馬達那般造價高,也不是大型關鍵設備的運轉心臟,因此即使為數眾多且遍布廠房,都鮮少會為其加裝傳感器,以隨時監測馬達健康狀態。換言之,低壓馬達就如同廠房中的螞蟻雄兵,默默地辛勤工作,但彼此卻無法溝通,要是「生病」了,更是有苦難言。
壞了再修的廠房黑盒子
在揭開智能傳感器的神秘面紗之前,先來看看現行的作法又是如何。如同前述,低壓馬達的應用極廣,深入廠區各角落,甚至是難以人工巡檢的地方。加上低壓馬達並非廠內的高額資產,在維保策略上多採用成本相對低的(被動)反應式(reactive)作法。也就是當馬達運轉「怪怪」的時候,才緊急叫修或更換零件。然而,雖然反應式維保策略的成本較低,但無預警的大規模故障或停機事件,卻總能讓管理者與現場人員苦著一張臉。
那麼主動式(proactive)的預測性(predicative)保養服務策略,是個合適的解方嗎?從成本上來看,應該不是。因為以狀態監測(condition monitoring)為核心的預測性保養,固然能確實掌握馬達運轉的即時狀況,並提出最適預保計畫。但除了需要在現場配置有精密的量測儀器外,還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在場。放眼廠區內數以萬計的低壓馬達,這樣的做法既不明智,也所費不貲。
再者「積少成多」,為數眾多的低壓馬達群的整體功率消耗,幾乎等同於幾個高耗能設備的總和。換言之,即使低壓馬達群能有1%的能效提升,對全廠而言就是相當可觀的節能績效。反之,則是難以忽視的成本增加。
因此如果能夠有一種技術對策,兼具兩者優點,讓低壓馬達能「暢所欲言」,將關鍵運轉資訊傳遞出來,維保人員就可在馬達「生病」之前,對症下藥。更重要的是,可依據負載變化與運轉資訊的比對,提出最適的匹配建議,令低壓馬達不再是廠房內的黑盒子,而是設備優化分析的大數據來源基礎。智能傳感器正是這樣一個劃時代的技術大躍進,為工廠實現物物相連鋪下至勝關鍵的基石。